还记得张小龙在 2020 微信公开课 Pro 的视频演讲中提到的微信的短内容吗?现在,它来了。微信团队官微 21 日晚间宣布,微信短内容来了:微信视频号正式开启内测。据介绍,视频号是一个人人可以记录和创作的平台,也是一个了解他人、了解世界的窗口。
视频号可以发布 1 分钟以内的视频,或者 9 张以内的图片,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视频号主,点赞、评论进行互动,也可以转发到朋友圈、聊天场景,进行分享。
一个微信号可以创建一个视频号,建议企业或机构使用非私人微信号进行开通。微信团队进一步介绍,目前部分城市的用户更新到微信最新版本后,可在微信的“发现”中看到“视频号”入口,进入后可浏览不同账号发布的图片、视频等短内容。
目前参与内测的发布者可以在“视频号”入口申请创建账号,帐号审核通过后即可在移动端发布图片、视频等短内容,可带文字及公众号文章链接。微信表示短内容一直是探索方向,“视频号”就是短内容的一种尝试,后续用户测试范围还会进一步扩大。
运营者可以发邮件至 channels@tencent.com 申请内测,具体方式为:邮件标题注明“视频号内测+姓名或主体名”,正文请提供身份信息(如微信号、个人或机构介绍),以及你的影响力证明——你可以提交你的原创视频作品,以及各平台帐号的帐号名、粉丝数、互动数等录屏证明,或者其他你能想到证明你影响力的素材,微信会根据创作能力来确认是否获得内测资格。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微信仅对部分城市的用户开放浏览入口。
其实从申请内测的资格过程中不难看出,微信的这一做法是希望先将公众平台以及其他第三方平台有影响力的大号引入进来。
此外,据多个微信公众号内测显示,在未关注任何账号的状态下,系统会推荐一些账号的视频,显示形式为单列信息流,以发布时间倒序排列。视频不显示进度条,不能暂停、快进、快退。同时,视频只在信息流单页展示,没有可供点击进入的视频详情页。
视频下方还包含评论、点赞按钮,用户点击该按钮,会呼出分享给朋友、转到到朋友圈和收藏功能。视频下的评论仅显示一条作者(视频号发布者)的评论,更多评论需要点击展开。
分享给好友的视频号内容,未被内测的用户收到链接也可直接打开,并可进行点赞、查看评论等操作。如果是被内测到的用户,可以通过前往视频号的按钮进入自己的视频号主页,当前内容还可再次分享。
对发布视频的公众号来说,视频号为其提供了一个新的曝光入口。不过据知情人爆料称,微信视频号和微信公众号的粉丝并未打通。
视频号的生意要怎么做?
张小龙在《关于信息互联的 7 个思考》中,认为公众号的失误有两点:一是限制了内容创作者的范围;二是最合适的内容的载体是文章,图片、视频等形式没有很好地被承载。这样来看,视频号的推出就是为了弥补这一失误。
事实上,自 7.0 版本以来,微信一直在强化视频功能,包括视频动态,通过微视在朋友圈发布 30 秒短视频等,虽然,视频动态满足了一些用户向亲密的朋友展示当下状态的需求,但它还是没能破圈,也没能和原发的 15 秒短视频有足够的区分。
而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不同在于,视频号依托于社交背景,依靠用户的关系链将内容推荐给用户,所以,业内猜测,微信视频号可能会在朋友圈里内化一个类似微博的板块,让公众号推送的短内容能够更加有效地在微信生态内传播。也因此大家比较关注的点是:它能生长为一个健康持久的生态吗?毕竟,用户观看短视频的需求,早已在抖音、快手、微视们的高速增长上得到了验证。
2020 年 1 月 6 日,抖音发布《2019 抖音数据报告》。报告指出,截至 2020 年 1 月 5 日,抖音日活跃用户数已突破 4 亿。
从 2019 年 1 月,2019 年 7 月到 2020 年 1 月,抖音日活跃用户数的增长曲线是 2.5 亿,3.2 亿和超过4 亿。抖音 DAU 以半年 7-8 千万的速度增长,一年时间,抖音 DAU 增长超过 1.5 亿。
这一速度不可谓不快,与之竞争明显的快手同样不容小觑。 2019 年,快手月活突破 4 亿、日活突破 2亿,日均曝光达到千亿级别。
我们再来看下微信 2019 年月活的指数。《 2019 年微信数据报告》报告显示, 2019 年微信的月活跃账户数超过了11. 5 亿,比去年同期增长6%。那么,试想一下,这 11 亿的微信活跃用户,最终能连接到微信视频号的用户又有多少呢?这是微信视频号的挑战之一。
在微信视频号之前,微信还重磅推出了付费阅读的功能,可以看到,微信在逐渐加大对内容原创者的尊重。如果微信能继续在短视频上坚持保护原创,努力提供真实的播放量和关注者,将这件事视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为短视频内容的丰富性和质量的提高找到一个合理的机制,那么视频号很可能成长为一个新的生态。
除此之外,不少公众号都成立了短漫画、短视频等小组,为短内容做筹备。由于公众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鼓励长文氛围,要想在短内容时代也保持优质产出,对内容制作团队的人力物力是新的考验。
这一次,对于微信团队来说,这是一条漫长且值得期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