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
文档声明必须是HTML文档的第一行、且顶格显示,对大小写不敏感。因为任何放在DOCTYPE前面的东西,比如批注或XML声明,会令IE9或更早期的浏览器触发怪异模式(后面的渲染模式会介绍)。
由于文档类型声明不是标签,因此不应具有关闭标签。
版本
声明
HTML5
<!DOCTYPE html>
在HTML5之前,文档声明一般有三种类型:严格型strict
、过渡型transitional
、框架frameset
。
严格型DTD包含所有HTML元素和属性,但不包含展示性的和弃用的元素(如font);而过渡型或宽松型(loose)则包含展示性和启用的元素。
HTML4.01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1//EN" "http://www.w3.org/TR/html4/strict.dtd">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1 Transitional//EN" "http://www.w3.org/TR/html4/loose.dtd">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1 Frameset//EN" "http://www.w3.org/TR/html4/frameset.dtd">
XHTML1.0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0 Strict//EN" "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strict.dtd">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0 Transitional//EN" "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transitional.dtd">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0 Frameset//EN" "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frameset.dtd">
XHTML1.1 等同于XHTML1.0 Strict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1//EN" "http://www.w3.org/TR/xhtml11/DTD/xhtml11.dtd">
【DTD】
DTD称为文档类型定义,它可以定义合法的XML文档构建模块,它使用一系列合法的元素来定义文档的结构。在HTML中,DTD使用XML定义了HTML标签规范。
由于HTML5不基于SGML,所以不需要引用DTD。但是需要doctype来启用标准模式(后面的渲染模式会介绍)。HTML5的语法元素来自SGML、HTML、XHTML1.X,使它成为一种有自己规则的合成语言。
HTML、XML和SGML这三者的关系并不容易区分。HTML是SGML的一个实例,它的DTD作为标准被固定下来,因此,HTML不能作为定义其它置标语言的元语言。
XML是SGML的一个子集,严格地讲,XML也还是SGML。与HTML不同的是,XML有DTD,因而也可以像SGML那样作为元语言,来定义其它文件系统或置标语言。
如果把置标语言分为元置标语言和实例置标语言的话,SGML和XML都是元置标语言,而HTML和由XML派生的XHTML都是实例置标语言。
渲染模式
在很久以前的网络上,页面通常有两种版本:为网景(Netscape)的Navigator准备的版本以及为微软(Microsoft)的Internet Explorer准备的版本。
当W3C创立网络标准后,为了不破坏当时既有的网站,浏览器不能直接起用这些标准。因此,浏览器采用了两种模式,用以把能符合新规范的网站和老旧网站区分开。
浏览器排版引擎有三种模式:怪异模式(Quirks mode)、接近标准模式(Almost standards mode)以及标准模式(Standards mode)。
在怪异模式下,排版会模拟Navigator4与Internet Explorer 5的非标准行为。为了支持在网络标准被广泛采用前,就已经建好的网站,这么做是必要的。
在标准模式下,行为即由HTML与CSS的规范描述的行为。
在接近标准模式下,只有少数的怪异行为被实现
对HTML文档来说,浏览器使用文档开头的DOCTYPE来决定用怪异模式处理或标准模式处理。如果文档中没有DOCTYPE将触发文档的怪异模式。
怪异模式最明显的影响是会触发怪异盒模型。在CSS中盒模型被分为两种,第一种是W3C的标准模型,第二种是怪异盒模型。不同之处在于怪异盒模型的宽高定义的是可见元素框的尺寸,而不是元素框的内容区尺寸。
本文转自:https://www.cnblogs.com/xiaohuochAI/p/6213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