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Service 和 AIDL 的使用
- 1. Service
- 1.1 Service 的基本生命周期
- 1.2 Service 的启动方式
- 1.3 Service 和 Thread 的区别
- 1.4 IntentService
- 1.5 Android 8.0 对后台服务的限制
- 2. Service 的保活
- 3. AIDL 的使用
Service 和 AIDL 的使用
[TOC]
1. Service
Service
(服务) 是一个一种可以在后台执行长时间操作而没有用户界面的应用组件。- 服务可由其他应用组件启动(如
Activity
),若没进行绑定,服务一旦启动将在后台一直运行,即使启动服务的组件(Activity
)已销毁也不受影响。- 组件也可以绑定到服务,以与之进行交互,甚至是执行进程间通信 (
IPC
),这时组件销毁时服务也会停止。
该类中的常用方法如下:
public abstract class Service extends ContextWrapper implements ComponentCallbacks2, ContentCaptureManager.ContentCaptureClient { // 创建时回调 public void onCreate() { } // startService 时回调 public @StartResult int onStartCommand(Intent intent, @StartArgFlags int flags, int startId) { onStart(intent, startId); return mStartCompatibility ? START_STICKY_COMPATIBILITY : START_STICKY; } // bindService 时的回调 @Nullable public abstract IBinder onBind(Intent intent); // unbindService 时的回调 public boolean onUnbind(Intent intent) { return false; } // 当 onUnbind 返回 true 时,重新绑定时的回调 public void onRebind(Intent intent) { } // 销毁停止时的回调 public void onDestroy() { } // 内部的停止方法,若想停止并获取结果使用 stopSelfResult(startId) public final void stopSelf() { stopSelf(-1); } }
这里 onStartCommand()
的返回值很重要,共有如下四种不同的取值:
START_STICKY
粘性的
onStartCommand()
使用这个返回值执行后,如果service
进程被 kill 掉,保留service
的状态为开始状态,但不保留递送的intent
对象;系统随后会尝试重新创建service
,由于服务状态为开始状态,所以创建服务后一定会调用onStartCommand (Intent, int, int)
方法。如果在此期间没有任何启动命令被传递到service
, 那么参数Intent
将为null
。
START_NOT_STICKY
非粘性的
使用这个返回值时 , 如果在执行完
onStartCommand()
后 , 服务被异常kill
掉 ,系统不会自动重启该服务。
START_REDELIVER_INTENT
重传
Intent
使用这个返回值时,如果在执行完
onStartCommand()
后,服务被异常 kill 掉,系统会自动重启该服务 , 并将 Intent 的值传入。
START_STICKY_COMPATIBILITY
START_STICKY
的兼容版本 , 但不保证服务被kill
后一定能重启。
1.1 Service 的基本生命周期
提到生命周期就不得不说到关于 Service 的两种启动方法:
startService
bindService
1.1.1 startService
此方式启动的 Service 会一直无限运行,只有调用了它的 stopService()
或 stopSelf()
方法时,才会停止运行并销毁。
生命周期:
- startService:
若 service 没被创建,调用 startService()
后会执行 onCreate()
----> onStartCommand()
,若 service 已创建,startService()
只会执行 onStartCommand()
。
- stopService:
1.1.2 bindService
启动的服务和调用者之间是典型的 client-server 模式,调用者是 client,Service 则是 server 端。
Service 只有一个,但绑定到 Service 上面的 client 可以有多个。
client 可以通过 IBinder 接口获取 Service 实例,实现 client 端调用 Service 中的方法以实现交互。
启动的 Service 的生命周期与其绑定的 client 息息相关。当 client 销毁时,会自动与 Service 解除绑定,当然,也可以调用 Context 的 `unbindService()` 方法手动与 Service 解除绑定。当没有任何 client 与 Service 绑定时,Service 就会自行销毁。
生命周期:
- bindService:
没啥特殊的,就是 bindService 时 Service 若没创建会创建 Service 示例,并在绑定成功后收到 onBind()
回调。
- unbindService:
unbindService 将组件与 Service 解绑后会收到
onUnbind()
回调,此时该 Service 若无任何组件与其绑定,则会自行销毁。
1.2 Service 的启动方式
通过上节介绍,可以了解到启动 Service 有 startService()
和 bindService()
两种方式。
1.2.1 startService
该启动方式,app
杀死、Activity
销毁没有任何影响,服务都不会销毁停止运行,所以此方式适合后台一直运行的任务,但无法调用 Service 中的方法进行交互。
比如:播放音乐、下载文件、进程保活…
停止方式:主动 stopService()
1.2.2 bindService
该启动方式依赖于客户端生命周期,当客户端 Activity
销毁时,即使没有调用 unbindService()
方法,Service
也会销毁停止运行。所以此方式适合短时使用同时与 Service 产生交互的任务。
比如:通过 Service 跨进程传输数据…
停止方式:Service 无任何绑定即会自动停止
1.2.3 startService + bindService
该启动方式 Service 可以在后台一直运行,同时还可以与 Service 产生交互,调用它的方法。
比如:播放并控制音乐、下载文件并更新进度…
停止方式:需要解除绑定并 stopService()
1.3 Service 和 Thread 的区别
既然提到 Service 可以执行后台任务,那么也可以使用线程呀?那么看看有啥不同吧!
首先看看定义:
Thread
线程为程序执行的最小单元,Android 中的 UI 线程就是其中一种。
Service
安卓中的四大组件之一,为一种特殊的机制,其实是一种轻量级的
IPC
通信。
其次,需要了解一下 Thread 的局限性:
Thread
的运行是独立于 Activity
的但依赖于进程,也就是说当应用进程被杀死或者线程体运行完毕时就会停止运行。
当 Activity
被 finish
后,是无法对其进行管理的。同时 Thread
运行过程中对其进行控制操作也非常麻烦,而且也无法通过它实现 IPC(跨进程)通信。
那么,就可以了解到 Service 是可以做到这些的。
默认情况下, Service 是运行在当前 app 进程的 UI 主线程中,可以在 AndroidManifest 文件中配置 android:process
指定它所在的进程。
因此,与 Activity 一样,Service 是无法直接在其内部执行耗时任务的,需要开启子线程去执行,否则就会产生 ANR。
1.4 IntentService
在介绍 IntentService 之前先说明一下使用传统的 Service 会有何问题:
- 无法直接处理耗时任务,需要内部开启子线程
startService()
启动之后需要手动去停止
那么 IntentService 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生的,看下该类的主要内容:
@Deprecated public abstract class IntentService extends Service { // 该 Handler 在子线程中创建 private final class ServiceHandler extends Handler { public ServiceHandler(Looper looper) { super(loop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Message(Message msg) { onHandleIntent((Intent)msg.obj); // 处理完任务后自动停止 stopSelf(msg.arg1); }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 { super.onCreate(); HandlerThread thread = new HandlerThread("IntentService[" + mName + "]"); thread.start(); mServiceLooper = thread.getLooper(); mServiceHandler = new ServiceHandler(mServiceLoop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Start(@Nullable Intent intent, int startId) { Message msg = mServiceHandler.obtainMessage(); msg.arg1 = startId; msg.obj = intent; // startService() 时将信息发送到 ServiceHandler 中 mServiceHandler.sendMessage(msg); } /** * 该方法的返回值为 Service 的标志位: * * @see Service.START_STICKY_COMPATIBILITY: START_STICKY 的兼容版本,但不保证服务被kill后一定能重启 * * @see Service.START_STICKY: 粘性的,如果 service 进程被 kill 掉,保留 service 的状态为开始状态,但不保留传送的 intent 对象。随后系统会尝试重新创建 service,创建后即会重新调用 onStartCommand(Intent,int,int) 方法。如果在此期间没有任何启动命令被传递到 service,那么参数 Intent 将为null * * @see Service.START_NOT_STICKY: 非粘性的,在执行完 onStartCommand 后,服务被异常 kill 掉,系统不会自动重启该服务 * * @see Service.START_REDELIVER_INTENT: 重传 Intent,在执行完 onStartCommand 后,服务被异常 kill 掉,系统会自动重启该服务,并将 Intent 的值传入 * */ @Override public int onStartCommand(@Nullable Intent intent, int flags, int startId) { onStart(intent, startId); return mRedelivery ? START_REDELIVER_INTENT : START_NOT_STICKY;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Destroy() { mServiceLooper.quit(); } @Override @Nullable public IBinder onBind(Intent intent) { return null; } // startService() -----> ServiceHandler 的 handleMessage() ------> onHandleIntent() @WorkerThread protected abstract void onHandleIntent(@Nullable Intent intent); }
从上述代码中就可以看出它的主要特征:
- 会创建独立的
worker
线程来处理所有的Intent
请求,并最终执行复写的onHandleIntent()
方法; - 请求任务处理完成后,
IntentService
会自动停止,无需调用stopSelf()
方法停止Service
;
因此,对于那种需要后台处理某些任务,处理完成即退出是非常适合使用 IntentService 的,如:下载文件。
1.5 Android 8.0 对后台服务的限制
上节中可以看到 IntentService 被标记废弃了,这是由于 Android 8.0(API 26) 以后系统不允许后台应用创建后台服务,创建后台服务需要使用 JobScheduler
来由系统进行调度任务的执行。那么怎样应用会被认定为后台呢?
如果满足以下任意条件,应用将被视为处于前台:
- 具有可见 Activity (不管该 Activity 已启动还是已暂停);
- 具有前台服务;
- 另一个前台应用已关联到该应用(不管是通过绑定到其中一个服务,还是通过使用其中一个内容提供程序);
- IME;
- 壁纸服务;
- 通知侦听器;
- 语音或文本服务。
如果以上条件均不满足,应用将被视为处于后台。
因此,Android 8.0 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即 Context.startForegroundService()
以在前台启动新服务。系统创建服务后应在五秒的时间内调用该服务的 startForeground()
方法以显示新服务的用户可见通知。如果未在此时间限制内未调用 startForeground()
方法,则系统将停止服务并声明此应用为 ANR
。
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是可以创建后台服务的:
- 处理对用户可见的任务时,后台应用将被置于一个临时白名单中并持续数分钟。位于白名单中时,应用可以无限制地启动服务,并且其后台服务也可以运行。
- 处理一条高优先级 Firebase 云消息传递 (FCM) 消息;
- 接收广播,例如短信/彩信消息;
- 从通知执行 PendingIntent。
bindService()
方法不受后台限制。
1.5.1 前台服务
使用步骤:
添加权限
创建一个前台服务,首先需要请求前台服务权限(Android 9 - API 级别 28 及以上 ),如下:
<manifest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 <uses-permission android:name="android.permission.FOREGROUND_SERVICE"/> <application ...> ... </application> </manifest>
这是一个正常的权限,系统会自动将其授予请求的应用程序。
创建前台服务
创建一个前台服务与创建一个正常服务没太大区别,只是需要在 Service 创建之后调用
startForeground()
来启动前台服务,如下:
class TestService : Service() { override fun onCreate() { super.onCreate() // Android 8.0 调用 startForefround() 方法启动服务 if (android.os.Build.VERSION.SDK_INT >= android.os.Build.VERSION_CODES.O) { setForegroundService(); } } private fun setForegroundService() { // 创建通知渠道 val CHANNEL_ID = 1 val channelName = getString(R.string.channel_name) // 设置通知的优先级 val importance = NotificationManager.IMPORTANCE_LOW val channel = NotificationChannel(CHANNEL_ID, channelName, importance) val notificationManager = getSystemService(Context.NOTIFICATION_SERVICE) as NotificationManager notificationManager.createNotificationChannel(channel) // 设置前台服务通知的点击事件 val pendingIntent: PendingIntent = Intent(this, ExampleActivity::class.java).let { notificationIntent -> PendingIntent.getActivity(this, 0, notificationIntent, 0) } // 创建通知 val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 NotificationCompat.Builder(this, CHANNEL_ID) .setContentTitle(getText(R.string.notification_title)) .setContentText(getText(R.string.notification_message)) .setSmallIcon(R.drawable.icon) .setContentIntent(pendingIntent) .setTicker(getText(R.string.ticker_text)) .build() // Notification ID cannot be 0. startForeground(NOTIFICATION_ID, notification) } override fun onBind(intent: Intent): IBinder? { return null } }
在这里有两个点需要注意一下:
Android 8.0 以上创建通知需要先创建通知渠道,再使用渠道 id 创建通知
前台服务的通知优先级必须为
PRIORITY_LOW
或更高,通知优先级详细见设置渠道的重要性级别注册服务
<manifest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 <application ...> <service android:name="com.hl.myplugin.TestService" android:enabled="true" android:exported="false" /> </application> </manifest>
声明前台服务类型
如果在 Android 10(API 级别 29)或更高版本访问前台服务中的位置信息,则需要声明 <service>
组件的前台服务类型为 location;
如果在 Android 11(API 级别 30)或更高版本访问前台服务中的摄像头或麦克风,则需要声明 <service>
组件的前台服务类型为 camera 或 microphone。
<manifest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 <application ...> <service ... android:foregroundServiceType="location|camera|microphone"/> </application> </manifest>
在运行时,如果前台服务只需要访问清单中声明的类型的子集,则可以使用以下代码片段中的逻辑来限制服务的访问:
val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 ... // 开启前台服务的重载方法 startForeground(NOTIFICATION_ID, notification, FOREGROUND_SERVICE_TYPE_LOCATION or FOREGROUND_SERVICE_TYPE_CAMERA)
但 Android 11(API 级别 30)为了帮助保护用户隐私,对前台服务何时可以访问设备的位置、摄像头或麦克风进行了限制。当应用程序在后台运行启动前台服务时,前台服务有以下限制:
除非用户已授予应用程序
ACCESS_BACKGROUND_LOCATION
权限,否则 前台服务无法访问位置。前台服务无法访问麦克风或摄像头。
如果启动的服务对位置、麦克风和摄像头的访问受到限制,那么在调试时 Logcat 中会显示以下消息:
Foreground service started from background can not have location/camera/microphone access: service SERVICE_NAME
限制豁免: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应用程序在后台运行时启动了前台服务 ,它仍然可以在应用程序在前台运行时(“使用中”)访问位置、相机和麦克风信息。在这些情况下,如果服务声明了一个 前台服务类型 为
location
,并且服务由一个具有ACCESS_BACKGROUND_LOCATION
权限的应用程序启动,那么该服务即使在后台启动但在前台运行时仍可访问位置信息。以下包含这些情况:
该服务由系统组件启动。
该服务通过与应用小部件交互启动。
该服务通过与通知交互来启动。
该服务作为
PendingIntent
从不同的可见应用程序发送的启动 。该服务由在设备所有者模式下运行的设备策略控制器应用程序启动。
该服务由提供
VoiceInteractionService
.该服务由具有
START_ACTIVITIES_FROM_BACKGROUND
特权权限的应用程序启动 。
启动前台服务
// Android 8.0使用 startForegroundService 在前台启动服务 if(Build.VERSION.SDK_INT >= Build.VERSION_CODES.O){ startForegroundService(Intent(this,TestService::class.java) }else{ startService(Intent(this,TestService::class.java)) }
移除前台服务
调用
stopForeground(removeNotification: Boolean)
方法即可移除前台服务,参数代表是否删除状态栏通知。注意:
stopForeground()
并不会使服务停止运行,若想停止服务,仍需调用stopService()
1.5.2 JobIntentService
由于前台服务在通知栏上会显示该 Service
正在运行,这可能会带来不好的用户体验。如果还是希望使用服务在后台默默工作、通过使用服务开启子进程等等,那么就可以使用 JobIntentService
。
JobIntentService
用于处理被加入到队列的 job/service 任务。当运行在 Android O 或更高版本时,任务将作为 job
通过 JobScheduler.enqueue()
进行分发;当运行在较老版本的平台上时,任务仍旧会使用 Context.startService()
执行。
使用步骤:
在 Manifest 中声明 Permission
JobIntentService
处理了亮屏/锁屏,因此需要在AndroidManifest.xml
中添加android.Manifest.permission.WAKE_LOCK
权限,如下:
<uses-permission android:name="android.permission.WAKE_LOCK" />
在 Manifest 中声明 Service
JobIntentService
本质上也是一个 Service
,因此需要在 AndroidManifest.xml
声明,以便系统与之交互,如下:
<service android:name="SimpleJobIntentService" android:permission="android.permission.BIND_JOB_SERVICE" > ... </service>
创建 JobIntentService 的实现类
与 IntentService 的 onHandleIntent()
方法相似,只需重写 onHandleWork()
方法处理相应的逻辑即可:
class SimpleJobIntentService : JobIntentService() { companion object { private const val JOB_ID = 1 fun enqueueWork(context: Context, work: Intent) { enqueueWork(context, SimpleJobIntentService::class.java, JOB_ID, work) } } override fun onHandleWork(intent: Intent) { // 具体逻辑 } }
启动服务
SimpleJobIntentService.enqueueWork(context, new Intent());
可以看出,它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因为已经封装了大量的内部逻辑,只需要调用 enqueueWork()
静态方法就可以了。
2. Service 的保活
Android 系统会尽可能长的延续一个应用程序进程,但在内存过低的时候,仍然会不可避免需要移除旧的进程。为了决定哪些进程留下,哪些进程被杀死,系统根据在进程中在运行的组件及组件的状态,为每一个进程分配了一个优先级等级。优先级最低的进程首先被杀死。这个进程重要性的层次结构主要有五个等级。
2.1 进程的五个常用等级:
主要分为:
前台进程(Foreground process)
可见进程(Visible process)
服务进程 (Service process)
后台进程 (Background process)
空进程
了解这些以后,你就能明白为啥不建议在 Activity 中开线程处理耗时任务?
主要原因如下:
- Activity 中开线程做耗时操作,切到桌面会变成后台进程
- 启动 Service 新建线程处理耗时任务,这时会变为服务进程
因为服务进程的优先级比后台进程的优先级高,所以此方式处理耗时任务更好。 同时,使用 Service 将会保证 app 至少有服务进程的优先级。
2.1.1 前台进程
前台进程是用户当前做的事所必须的进程,如果满足下面各种情况中的一种,一个进程被认为是在前台:
进程持有一个正在与用户交互的 Activity。
进程持有一个 Service,这个 Service 处于这几种状态:
Service 与用户正在交互的 Activity 绑定。
Service 是在前台运行的,即它调用了
startForeground()
。Service 正在执行它的生命周期回调函数 ——
onCreate()
、onStart()
或onDestroy()
。
进程持有一个 BroadcastReceiver,这个 BroadcastReceiver 正在执行它的
onReceive()
方法。
杀死前台进程需要用户交互,因为前台进程的优先级是最高的。
2.1.2 可见进程
如果一个进程不含有任何前台的组件,但仍可被用户在屏幕上所见。当满足如下任一条件时,进程被认为是可见的:
进程持有一个 Activity,这个 Activity 不在前台,但是仍然被用户可见,即处于
onPause()
状态。进程持有一个 Service,这个 Service 和一个可见的 Activity 绑定。
可见的进程也被认为是很重要的,一般不会被销毁,除非是为了保证所有前台进程的运行而不得不杀死可见进程的时候。
2.1.3 服务进程
如果一个进程中运行着一个 Service,这个 Service 是通过 startService()
开启的,并且不属于上面两种较高优先级的情况(未进行任何绑定),这个进程就是一个服务进程。
尽管服务进程没有和用户可以看到的东西绑定,但是它们一般在做的事情是用户关心的,比如后台播放音乐,后台下载数据等。所以系统会尽量维持它们的运行,除非系统内存不足以维持前台进程和可见进程的运行需要。
2.1.4 后台进程
如果进程不属于上面三种情况,但是它持有一个用户不可见的activity(Activity的 onStop()
被调用,但是 onDestroy()
没有调用的状态),就认为进程是一个后台进程。
后台进程不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系统会为了前台进程、可见进程、服务进程而任意杀死后台进程。
通常会有很多个后台进程存在,它们会被保存在一个 LRU (least recently used) 列表中,这样就可以确保用户最近使用的 Activity 最后被销毁,即最先销毁时间最远的 Activity。
2.1.5 空进程
如果一个进程不包含任何活跃的应用组件,则认为是空进程。
例如:一个进程当中已经没有数据在运行,但是内存当中还为这个应用驻留了一个进程空间。
保存这种进程的唯一理由是为了缓存的需要,为了加快下次要启动这个进程中的组件时的启动时间。系统为了平衡进程缓存和底层内核缓存的资源,经常会杀死空进程。
2.2 Service 保活的常用技巧
- 设置最高优先级
<service android:name="com.dbjtech.acbxt.waiqin.UploadService" android:enabled="true" > <intent-filter android:priority="1000" > <action android:name="xxxx" /> </intent-filter> </service>
如上,Service 对于 intent-filter 可以通过
android:priority = “1000”
这个属性设置最高优先级,1000是最高值,如果数字越小则优先级越低,同时适用于广播。使用前台服务
Service 创建时通过
startForeground()
方法把 Service 提升为前台进程级别,在onDestroy()
里面要记得调用stopForeground()
方法。复写
onStartCommand()
方法,返回START_STICKY
当 Service 因内存不足被 kill,当内存又有的时候,Service 就会被重新创建启动。
注意:但是不能保证任何情况下都被重建,比如进程被干掉了….
onDestroy()
方法里发广播重启 ServiceService + Broadcast 方式,就是当 Service 走
onDestory()
的时候,发送一个自定义的广播,当收到广播的时候,重新启动 Service。注意:第三方应用或是在 setting 里-应用-强制停止时,APP 进程就直接被干掉了,
onDestroy()
方法都进不来,所以无法保证会执行监听系统广播判断 Service 状态
通过系统的一些广播,比如:手机重启、界面唤醒、应用状态改变等等监听并捕获,然后判断我们的 Service 是否还存活决定是否重新启动。
Application 加上 Persistent 属性
该属性相当于将该进程设置为常驻内存进程,即系统应用。一般为安装在/system/app下的 app,正常的三方应用安装在 /data/app 下。
3. AIDL 的使用
Android 接口定义语言 (AIDL),利用它定义客户端与服务均认可的编程接口,以便二者使用进程间通信 (IPC) 进行相互通信。
跨进程通信 (IPC) 的方式很多,AIDL 是其中一种。还有
Binder
、文件共享、Messenger
、ContentProvider
和Socket
等进程间通信的方式。AIDL 是接口定义语言,只是一个工具。具体通信还是得用Binder 来进行。Binder 是 Android 独有的跨进程通信方式,只需要一次拷贝,更快速和安全。官方推荐用
Messenger
来进行跨进程通信,但是Messenger
是以串行的方式来处理客户端发来的消息,如果大量的消息同时发送到服务端,服务端仍然只能一个个处理。因此对于大量的并发请求,这种情况就得用 AIDL 。其实 Messenger 的底层也是 AIDL,只不过系统做了层封装,简化使用。
3.1 Messenger (串行处理)
3.1.1 服务端
- 创建一个 Handler 对象,并实现
hanlemessage
方法,用于接收来自客户端的消息,并作处理 - 创建一个 Messenger,封装 Handler
messenger.getBinder()
方法获取一个 IBinder 对象,通过onBind
返回给客户端
使用示例如下:
public class MessengerService extends Service { // 存储客户端发送的 Messenger 对象 ArrayList<Messenger> mClients = new ArrayList<Messenger>(); int mValue = 0; /** * 客户端请求注册 Messenger */ static final int MSG_REGISTER_CLIENT = 1; /** * 客户端请求反注册 Messenger */ static final int MSG_UNREGISTER_CLIENT = 2; /** * 客户端请求设值,相当于请求其他命令 */ static final int MSG_SET_VALUE = 3; class IncomingHandler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Message(Message msg) { switch (msg.what) { case MSG_REGISTER_CLIENT: mClients.add(msg.replyTo); break; case MSG_UNREGISTER_CLIENT: mClients.remove(msg.replyTo); break; case MSG_SET_VALUE: mValue = msg.arg1; for (int i=mClients.size()-1; i>=0; i--) { try { // 取得客户端传送的 Messenger,发送消息回 Messenger 实现双向通信 mClients.get(i).send(Message.obtain(null, MSG_SET_VALUE, mValue, 0)); } catch (RemoteException e) { // 客户端有可能在此过程中死了产生异常,需要移除 mClients.remove(i); } } break; default: super.handleMessage(msg); } } } final Messenger mMessenger = new Messenger(new IncomingHandler()); @Override public IBinder onBind(Intent intent) { return mMessenger.getBinder(); } }
注意:该Service 在声明时必须对外开放,即 android:exported="true"
3.1.2 客户端
- 在 Activity 中绑定服务
- 创建 ServiceConnection ,在其
onServiceConnected()
方法中通过参数 IBinder 将 Messenger 实例化 - 使用 Messenger 向服务端发送命令,或需要接收服务器端的返回信息,则还要创建一个
Messenger(handler)
,并将这个 Messenger 传递给服务端,在handler 中接收处理服务端的消息,这就实现了客户端和服务端的双向通信
使用示例如下:
public class MessengerServiceActivities extends Activity{ // 向服务端发送命令的 Messenger private Messenger mService = null; private boolean mIsBound; private TextView mCallbackText; private class IncomingHandler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Message(Message msg) { switch (msg.what) { case MessengerService.MSG_SET_VALUE: mCallbackText.setText("Received from service: " + msg.arg1); break; default: super.handleMessage(msg); } } } // 接收服务端返回消息的 Messenger private final Messenger mMessenger = new Messenger(new IncomingHandler()); private ServiceConnection mConnection = new ServiceConnection() { public void onServiceConnected(ComponentName className, IBinder service) { // 连接时获取与服务端交互的 Messenger mService = new Messenger(service); mCallbackText.setText("Attached."); try { // 将需要接收服务端返回消息的 Messenger 发送在消息体中 Message msg = Message.obtain(null, MessengerService.MSG_REGISTER_CLIENT); msg.replyTo = mMessenger; mService.send(msg); // 向服务端发送设值命令 msg = Message.obtain(null, MessengerService.MSG_SET_VALUE, this.hashCode(), 0); mService.send(msg); } catch (RemoteException e) { // xxx } Toast.makeText(this, R.string.remote_service_connected, Toast.LENGTH_SHORT).show(); } public void onServiceDisconnected(ComponentName className) { mService = null; mCallbackText.setText("Disconnected."); Toast.makeText(this, R.string.remote_service_disconnected,Toast.LENGTH_SHORT).show(); } }; void doBindService() { bindService(new Intent(this, MessengerService.class), mConnection, Context.BIND_AUTO_CREATE); mIsBound = true; mCallbackText.setText("Binding."); } void doUnbindService() { if (mIsBound) { if (mService != null) { try { // 解绑时移除服务端中添加的 Messenger,取消消息接收 Message msg = Message.obtain(null, MessengerService.MSG_UNREGISTER_CLIENT); msg.replyTo = mMessenger; mService.send(msg); } catch (RemoteException e) { //xxx } } unbindService(mConnection); mIsBound = false; mCallbackText.setText("Unbinding."); } } }
3.2 AIDL(并行处理)
步骤:
创建 .aidl 文件:
定义 AIDL 接口
实现接口:
Android SDK 工具会基于 .aidl 文件,使用 Java 编程语言生成继承自
IInterface
接口的接口。生成的接口拥有一个继承自 Binder 类名为 Stub 的内部抽象类,并声明 AIDL 接口中的抽象方法。大概结构如下:
public interface IInterface{ public IBinder asBinder(); } public interface xxxInterface extends android.os.IInterface{ public static abstract class Stub extends android.os.Binder implements xxxInterface{ @Override public android.os.IBinder asBinder() { return this; } xxxx } // AIDL 中声明的抽象方法 xxxx }
向客户端公开接口:
实现 Service 并重写 onBind(),从而返回 Stub 类的实现.
3.2.1 定义 AIDL 接口
在 src/main
下面创建 aidl 目录,然后新建 IPersonManager.aidl
文件,里面声明方法用于客户端调用,服务端实现。如下:
package com.xfhy.allinone.ipc.aidl; import com.xfhy.allinone.ipc.aidl.Person; interface IPersonManager { List<Person> getPersonList(); //in: 从客户端流向服务端 boolean addPerson(in Person person); }
这个接口和平常我们定义接口时差别不是很大,需要注意的是即使 Person 和 PersonManager 在同一个包下面还是得导包,这是AIDL的规则。
AIDL 支持的数据类型
在 AIDL 文件中,不是所有数据类型都是可以使用的,支持的数据类型如下:
Java 编程语言中的所有原语类型(如 int、long、char、boolean 等)
String 和 CharSequence
List:只支持 ArrayList,里面每个元素都必须能够被 AIDL 支持
Map:只支持HashMap,里面的每个元素都必须被 AIDL 支持,包括 key 和 value
Parcelable:所有实现了Parcelable接口的对象
AIDL:所有的AIDL接口本身也可以在 AIDL 文件中使用
定义传输的对象
在 kotlin 或 Java 这边需要定义好这个需要传输的对象 Person,,或者定义在 aidl 目录下, 但需要通过
sourceSet{}
将此目录定义为 kotlin 或 java 源码目录,这里以在 kotlin 下为示例:
class Person(var name: String? = "") : Parcelable { constructor(parcel: Parcel) : this(parcel.readString()) override fun toString(): String { return "Person(name=$name) hashcode = ${hashCode()}" } override fun writeToParcel(parcel: Parcel, flags: Int) { parcel.writeString(name) } fun readFromParcel(parcel: Parcel) { this.name = parcel.readString() } override fun describeContents(): Int { return 0 } companion object CREATOR : Parcelable.Creator<Person> { override fun createFromParcel(parcel: Parcel): Person { return Person(parcel) } override fun newArray(size: Int): Array<Person?> { return arrayOfNulls(size) } }
然后得在 aidl 的相同目录下也需要声明一下这个 Person 对象,新建一个 Person.aidl:
package com.xfhy.allinone.ipc.aidl; parcelable Person;
注意:当需要传递对象时,则该对象必须实现 Parcelable 接口并且需要指示数据走向的方向标记
方向标记 | 意义 |
---|---|
in | 数据只能由客户端流向服务端,服务端修改数据不会同步返回 |
out | 数据只能由服务端流向客户端,客户端会新创建一个无参对象传递到服务端,服务端修改数据会同步返回 |
inout | 数据可在服务端与客户端之间双向流通,服务端和客户端同步共用一个对象 |
原语类型(基本类型)默认是 in,inout 开销很大,因此慎用。调用 AIDL 生成接口的为客户端,实现接口方为服务端。
都完成了之后,rebuild 一下,AS 会自动生成
IPersonManager.java
接口文件。
3.2.2 服务端实现接口
定义一个 Service, 然后将其 process 设置成一个新的进程,与主进程区分开,模拟跨进程访问,它里面需要实现 .aidl
生成的接口,如下:
class RemoteService : Service() { private val mPersonList = mutableListOf<Person?>() private val mBinder: Binder = object : IPersonManager.Stub() { override fun getPersonList(): MutableList<Person?> = mPersonList override fun addPerson(person: Person?): Boolean { return mPersonList.add(person) } } override fun onBind(intent: Intent?): IBinder? { return mBinder } override fun onCreate() { super.onCreate() mPersonList.add(Person("Garen")) mPersonList.add(Person("Darius")) } }
实现的 IPersonManager.Stub
是一个 Binder,需要通过 onBind()
返回,客户端需要通过这个 Binder 来跨进程调用 Service 这边的服务。
3.2.3 客户端与服务端进行通信
客户端这边需要通过 bindService()
来连接此 Service,进而实现通信。客户端的 onServiceConnected()
回调会接收 Service 的 onBind()
方法所返回的 binder 实例。再调用 XxxInterface.Stub.asInterface(service)
就能转换取得 XxxInterface 实例。如下:
class AidlActivity : TitleBarActivity() { companion object { const val TAG = "xfhy_aidl" } private var remoteServer: IPersonManager? = null private val serviceConnection = object : ServiceConnection { override fun onServiceConnected(name: ComponentName?, service: IBinder?) { log(TAG, "onServiceConnected") //在onServiceConnected调用IPersonManager.Stub.asInterface 获取接口类型的实例 //通过这个实例调用服务端的服务 remoteServer = IPersonManager.Stub.asInterface(service) } override fun onServiceDisconnected(name: ComponentName?) { log(TAG, "onServiceDisconnected") } } override fun 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Bundl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aidl) btnConnect.setOnClickListener { connectService() } btnGetPerson.setOnClickListener { getPerson() } btnAddPerson.setOnClickListener { addPerson() } } private fun connectService() { val intent = Intent() //action 和 package(app的包名) intent.action = "com.xfhy.aidl.Server.Action" intent.setPackage("com.xfhy.allinone") val bindServiceResult = bindService(intent, serviceConnection, Context.BIND_AUTO_CREATE) log(TAG, "bindService $bindServiceResult") //如果targetSdk是30,那么需要处理Android 11中的程序包可见性 具体参见: https://developer.android.com/about/versions/11/privacy/package-visibility } private fun addPerson() { //客户端调服务端方法时,需要捕获以下几个异常: //RemoteException 异常: //DeadObjectException 异常:连接中断时会抛出异常; //SecurityException 异常:客户端和服务端中定义的 AIDL 发生冲突时会抛出异常; try { val addPersonResult = remoteServer?.addPerson(Person("盖伦")) log(TAG, "addPerson result = $addPersonResult") } catch (e: RemoteException) {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e: DeadObjectException) {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e: SecurityException) { e.printStackTrace() } } private fun getPerson() { val personList = remoteServer?.personList log(TAG, "person 列表 $personList") } override fun onDestroy() { super.onDestroy() //最后记得unbindService unbindService(serviceConnection) } }
测试时先 getPerson 再 addPerson 最后 getPerson,输出日志:
2020-12-24 12:41:00.170 24785-24785/com.xfhy.allinone D/xfhy_aidl: bindService true 2020-12-24 12:41:00.906 24785-24785/com.xfhy.allinone D/xfhy_aidl: onServiceConnected 2020-12-24 12:41:04.253 24785-24785/com.xfhy.allinone D/xfhy_aidl: person 列表 [Person(name=Garen), Person(name=Darius)] 2020-12-24 12:41:05.952 24785-24785/com.xfhy.allinone D/xfhy_aidl: addPerson result = true 2020-12-24 12:41:09.022 24785-24785/com.xfhy.allinone D/xfhy_aidl: person 列表 [Person(name=Garen), Person(name=Darius), Person(name=盖伦)]
注意:在客户端调用这些远程方法时是同步调用,在主线程调用可能会导致 ANR,应该在子线程去调用。
3.2.4 oneway 关键字(异步)
将 aidl 接口的方法前加上 oneway
关键字则这个方法就是异步调用,不会阻塞调用线程。当客户端调用服务端的方法不需要知道返回结果时,使用异步调用可以提高客户端的执行效率。
3.2.5 线程安全
AIDL 的方法是在服务端的 Binder 线程池中执行的,所以多个客户端同时进行连接且操作数据时可能存在多个线程同时访问的情形。这时就需要在服务端 AIDL 方法中处理多线程同步问题。
先看下服务端的 AIDL 方法是在哪个线程中:
override fun addPerson(person: Person?): Boolean { log(TAG, "服务端 addPerson() 当前线程 : ${Thread.currentThread().name}") return mPersonList.add(person) } //日志输出 服务端 addPerson() 当前线程 : Binder:3961_3
可以看到,确实是在非主线程中执行的,那确实会存在多线程安全问题。这就需要将 mPersonList 的类型修改为 CopyOnWriteArrayList,以确保线程安全:
//服务端 private val mPersonList = CopyOnWriteArrayList<Person?>() override fun getPersonList(): MutableList<Person?> = mPersonList //客户端 private fun getPerson() { val personList = remoteServer?.personList personList?.let { log(TAG, "personList ${it::class.java}") } } //输出日志 personList class java.util.ArrayList
另外还有 ConcurrentHashMap 也是同样的道理,这里就不验证了。
3.2.6 AIDL 监听器(观察者? 双向通信?)
上面的案例中,只能在客户端每次去调服务端的方法然后获得结果。若想服务端数据有变动就通知一下客户端,这就需要添加监听器了。
因为这个监听器 Listener 是需要跨进程的,这里首先就需要为这个 Listener 创建一个 aidl 的回调接口IPersonChangeListener.aidl
interface IPersonChangeListener { // 这里由服务端调用此接口,因此服务端其实充当 "Client",数据流通方向标记为 in 更合理 void onPersonDataChanged(in Person person); }
有了监听器,还需要在 IPersonManager.aidl
中加上注册/反注册监听的方法:
interface IPersonManager { ...... void registerListener(IPersonChangeListener listener); void unregisterListener(IPersonChangeListener listener); }
现在我们在服务端实现这个注册/反注册的方法,这还不简单吗? 搞一个 List<IPersonChangeListener>
来存放 Listener 集合,当数据变化的时候遍历这个集合,通知一下这些Listener就行。
仔细想想这样真的行吗? 这个 IPersonChangeListener
是需要跨进程的,那么客户端每次传过来的对象是经过序列化与反序列化的,服务端这边接收到的根本不是客户端传过来的那个对象。 虽然传过来的 Listener 不同,但是用来通信的 Binder 是同一个,利用这个原理 Android 提供了一个 RemoteCallbackList
的东西,专门用于存放监听接口的集合的。RemoteCallbackList
内部将数据存储于一个 ArrayMap 中,key 就是用来传输的 binder,value 就是监听接口的封装。如下:
//RemoteCallbackList.java 源码有删减 public class RemoteCallbackList<E extends IInterface> { ArrayMap<IBinder, Callback> mCallbacks = new ArrayMap<IBinder, Callback>(); private final class Callback implements IBinder.DeathRecipient { final E mCallback; final Object mCookie; Callback(E callback, Object cookie) { mCallback = callback; mCookie = cookie; } } public boolean register(E callback, Object cookie) { synchronized (mCallbacks) { IBinder binder = callback.asBinder(); Callback cb = new Callback(callback, cookie); mCallbacks.put(binder, cb); return true; } } }
RemoteCallbackList
内部在操作数据的时候已经做了线程同步的操作,所以不需要单独做额外的线程同步操作。现在来实现一下这个注册/反注册方法:
private val mListenerList = RemoteCallbackList<IPersonChangeListener?>() private val mBinder: Binder = object : IPersonManager.Stub() { ..... override fun registerListener(listener: IPersonChangeListener?) { mListenerList.register(listener) } override fun unregisterListener(listener: IPersonChangeListener?) { mListenerList.unregister(listener) } }
RemoteCallbackList
添加与删除数据对应着 register()/unregister()
方法,然后我们模拟一下服务端数据更新的情况,开个线程每隔 5 秒添加一个 Person 数据,然后通知一下观察者:
//死循环 每隔5秒添加一次person,通知观察者 private val serviceWorker = Runnable { while (!Thread.currentThread().isInterrupted) { Thread.sleep(5000) val person = Person("name${Random().nextInt(10000)}") log(AidlActivity.TAG, "服务端 onDataChange() 生产的 person = $person}") mPersonList.add(person) onDataChange(person) } } private val mServiceListenerThread = Thread(serviceWorker) //数据变化->通知观察者 private fun onDataChange(person: Person?) { //1. 使用RemoteCallbackList时,必须首先调用beginBroadcast(), 最后调用finishBroadcast(). 得成对出现 //这里拿到的是监听器的数量 val callbackCount = mListenerList.beginBroadcast() for (i in 0 until callbackCount) { try { //这里try一下避免有异常时无法调用finishBroadcast() mListenerList.getBroadcastItem(i)?.onPersonDataChanged(person) } catch (e: RemoteException) { e.printStackTrace() } } //3. 最后调用finishBroadcast() 必不可少 mListenerList.finishBroadcast() } override fun onCreate() { ..... mServiceListenerThread.start() } override fun onDestroy() { super.onDestroy() mServiceListenerThread.interrupt() }
服务端实现好了,客户端就比较好办:
private val mPersonChangeListener = object : IPersonChangeListener.Stub() { override fun onPersonDataChanged(person: Person?) { log(TAG, "客户端 onPersonDataChanged() person = $person}") } } private fun registerListener() { remoteServer?.registerListener(mPersonChangeListener) } private fun unregisterListener() { remoteServer?.asBinder()?.isBinderAlive?.let { remoteServer?.unregisterListener(mPersonChangeListener) } }
因为是需要跨进程通信的,所以需要继承自 IPersonChangeListener.Stub 从而生成一个监听器对象。最后输出日志如下:
服务端 onDataChange() 生产的 person = Person(name=name9398) hashcode = 130037351} 客户端 onPersonDataChanged() person = Person(name=name9398) hashcode = 217703225}
3.2.7 Binder 死亡通知
服务端进程可能随时会被杀掉,这时需要在客户端能够被感知到 binder 已经死亡,从而做一些收尾清理工作或者进程重新连接。有如下 4 种方式能知道服务端是否已经挂掉:
- 调用 binder 的
pingBinder()
检查,返回 false 则说明远程服务失效 - 调用 binder 的
linkToDeath()
注册监听器,当远程服务失效时,就会收到回调 - 绑定 Service 时用到的 ServiceConnection 有个
onServiceDisconnected()
回调在服务端断开时也能收到回调 - 客户端调用远程方法时,抛出
DeadObjectException(RemoteException)
写份代码验证一下,在客户端修改为如下:
private val mDeathRecipient = object : IBinder.DeathRecipient { override fun binderDied() { //监听 binder died log(TAG, "binder died") //移除死亡通知 mService?.unlinkToDeath(this, 0) mService = null //重新连接 connectService() } } private val serviceConnection = object : ServiceConnection { override fun onServiceConnected(name: ComponentName?, service: IBinder?) { this@AidlActivity.mService = service log(TAG, "onServiceConnected") //给binder设置一个死亡代理 service?.linkToDeath(mDeathRecipient, 0) mRemoteServer = IPersonManager.Stub.asInterface(service) } override fun onServiceDisconnected(name: ComponentName?) { log(TAG, "onServiceDisconnected") } }
绑定服务之后,将服务端进程杀掉,输出日志如下:
//第一次连接 bindService true onServiceConnected, thread = main //杀掉服务端 binder died, thread = Binder:29391_3 onServiceDisconnected, thread = main //重连 bindService true onServiceConnected, thread = main
确实是监听到服务端断开连接的时刻,然后重新连接也是 ok 的。
注意:binderDied()
方法是运行在子线程的,onServiceDisconnected()
是运行在主线程的,如果要在这里更新UI,得注意一下。
3.2.8 权限验证
有没有注意到,目前的 Service 是完全暴露的,任何 app 都可以访问这个 Service 并且远程调用 Service 的服务,这样不太安全。可以在清单文件中加入自定义权限,然后在 Service 中校验一下客户端有没有这个权限即可。如下:
<permission android:name="com.xfhy.allinone.ipc.aidl.ACCESS_PERSON_SERVICE" android:protectionLevel="normal" />
客户端需要在清单文件中声明这个权限:
<uses-permission android:name="com.xfhy.allinone.ipc.aidl.ACCESS_PERSON_SERVICE"/>
服务端 Service 校验权限:
override fun onBind(intent: Intent?): IBinder? { val check = checkCallingOrSelfPermission("com.xfhy.allinone.ipc.aidl.ACCESS_PERSON_SERVICE") if (check == PackageManager.PERMISSION_DENIED) { log(TAG,"没有权限") return null } log(TAG,"有权限") return mBinder }
以上就是一文详解在Android中Service和AIDL的使用的详细内容,更多关于Service和AIDL的使用的资料请关注其它相关文章!